魯安懷認為,開發利用太空資源不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秉性,更是人類解決地球資源日趨枯竭困境,改善和擴大生存空間與環境的必然選擇。
據了解,美國NASA機構已確定,在以地球為中心的方圓5000萬公里范圍內,大約存在著15000多顆大小不一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中大多數都富含金、銀、鐵、鎳、銅等多種金屬元素,甚至有小行星其金屬元素含量遠高于地球。
NASA表示,僅目前鎖定的太空巖石中的資源總價值,就相當于地球上每人可平攤到750億英鎊(約為1000億美元)。這種觀點側面印證了上述魯安懷的設想。
高盛集團曾預言,在未來的若干年內第一個萬億富翁可能會誕生于太空采礦行業。太空采礦如此有「錢景」,必然帶來有遠見之人的搶奪。
據記者了解,目前美國深空工業公司、行星資源公司、月球快遞公司與比格羅航天公司等,在太空資源開采方面已擁有關鍵技術能力、明確實施計劃與初步實踐。前兩家公司專注小行星采礦,后兩家致力于月球自然資源開采。
2015年11月2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該法案的最大亮點是取消對太空創業公司的限制,以及賦予了太空采礦的合法性。2017年世界上采礦方面研究實力最強的機構之一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更是開設了一門高大上的新專業——太空采礦專業,太空采礦「從娃娃抓起」。
太空采礦專業主要研究太空中所有可利用的資源,太空采礦不同地球采礦,涉及到的學科門類非常龐大,包含著:航空航天學、地質學、礦物學、采礦學、材料學、遙感學、機器人學等眾多學科。
原國土資源部的「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出了「三深一土」戰略,其中「深空」戰略也備受矚目。
但如果我國「深空」戰略仍然沿襲鄭和的航海理念,志在太空「留腳印、插國旗」,而不以掌握核心技術來發展科技、經濟、國防等為目的,勢必要喪失開發“深空”礦物資源的歷史機遇,給國家和民族未來帶來無限損失與遺憾。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9年要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小行星礦物資源的開發利用雖然前景可期,但要從理論和技術上取得發展,需數代人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取得一系列顛覆性創新基礎研究成果。
魯安懷表示,作為孕育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空間礦物資源開發利用領域,對所有國家都提供了機遇,對所有國家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只有造就和凝聚了一大批這一領域的人才,才能夠占領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制高點,掌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導權,發揮先發優勢,立于不敗之地。
因此,把小行星礦物資源開發利用納入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大局中統籌考慮,堅持為國家戰略目標服務,培養工程實踐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積極應對新形勢帶來的新挑戰,勢在必行,迫在眉睫。